首页 > 人物名人 > 福建名人

庄长恭 [公元1894年-1962年,中国科学院院士]

时间:2021-09-21 分类: 福建 查看: 425

庄长恭(1894~1962年),字丕可,泉州甲第巷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十二月生。民国5年(1916年),在泉州中学校(今泉州五中前身)毕业,获奖学金保送进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后转美国芝加哥大学。大学毕业后留校深造,1924年获化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担任东北大学化学系教授、系主任。民国20年,赴德国哥丁根大学和慕尼黑大学研究有机化学,从事麦角甾醇结构的研究,取得杰出的成就。民国23年回国,历任中央大学理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所长,当选为中央研究院评议员。抗日战争初期,留在上海药物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民国30年12月8日珍珠港事变后,辗转云南省昆明,继续从事科研活动。抗日战争胜利后,再度赴美国,与有机化学界科学家进行学术交流。回国后于民国37年担任台湾大学校长。同年,被评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解放后,庄长恭从台湾间道返回大陆,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学部委员、化学学部常务委员会委员,后又被任命为化学部副主任。1956年,担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1954年、1958年分别被选为第一、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62年2月,庄长恭在上海逝世,享年69岁。
庄长恭一生从事科学研究和高校教育工作,对有机合成,特别是有关甾体化合物的合成,以及天然有机产物结构的研究,作出重大贡献。民国21~30年间,发表重要论文18篇,如《麦角甾醇的结构》等。1933年,在德国哥丁根大学期间,对麦角甾醇结构的研究卓有成效。他对与甾体有关化合物合成的研究,推动了多环化合物化学的发展。为了合成带有角甲基多环A一酮,庄长恭设计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方法,获得满意的结果,受到国际有机化学界的重视。
庄长恭在德国从事研究工作时,曾到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学习刚发展起来的有机微量分析技术。回国后,首次在中国建立这项新技术。此外,庄长恭还和其他合作者进行生物碱结构的研究。庄长恭治学严谨,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极为仔细。如在麦角甾醇结构的研究过程中,他在麦角甾烷的氧化物中,发现有难于溶解的钠盐悬浮于-层和水层之间,便把它分离出来,经酸化得到关键性的产物——去甲胆酸。
庄长恭主要论文有《麦角甾醇的结构》[Ann·500(1933年)270-80],《2—甲基—环已烷乙酸》-[1]-甲酸-[2]及其有关化合物的合成》[Ber.deut.chem.Ges.68B(1935年)864-70.与田迂霖、黄耀增合作]、《单酸酯与-甲基一三羧酸酯的综合》[Ber.deut.Chem.Ges.68B(1935年)882-6,与马集铭合作]、《8-m-甲氧基-一丁酸的合成》[Bet.deut.Chem.Ges.69B(1936年)1508-8,与黄耀曾合作],都发表在《德国化学会志》上。
庄长恭事迹被收入《中国科学家辞典》、《中国科苑英华录》(新中国之部)。
展开全文
标签: 当代 泉州市 丰泽区
输入文字:
上一组:吴硕贤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下一组:许卓然 [公元1885年-1930年]
相关信息
李儒新

李儒新,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1969年10月出生于福建省建瓯市,籍贯福建建瓯。1990年毕业于天津大学精密仪器系光电子技术专业,1995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获博,李儒新,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儒新简介,建瓯人物

林金泉 [公元1937年-2006年]

林金泉同志生平(1937-2006)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原邮电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林金泉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6年1月26日16时15分在广州逝世,享年69岁。林金泉同志是福建省建瓯县人,1937,林金泉,林金泉,林金泉简介,建瓯人物

黄承衍 [公元1914年-1984年]

黄承衍,原名火根,民国3年(1914年)7月出生于宁化县淮土乡沙灯下村。11~16岁替地主放牛、当长工,后又学打铁两年。民国20年11月,黄承衍参加淮土游击队,同时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翌年游击队编入红军二十二师,他当师部通信员,黄承衍,淮土乡沙灯下村,黄承衍简介,宁化人物

雷鸣 [公元1914年-1963年]

雷鸣,原名雷必发,参加红军后改今名,民国3年(1914年)11月出生在宁化县城郊乡连屋曹家屋村一个贫农家庭。父亲早死,为生活所迫,母亲招赘江西省宁都人氏兴作老为夫。后由兴作老领着他母子二人迁回宁都居住。雷鸣17岁参加红军。开始,雷鸣,雷鸣,雷鸣简介,宁化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