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名人 > 浙江名人

陈虬 [公元1851年-1904年]

时间:2021-09-20 分类: 浙江 查看: 271

陈虬(1851—1904),原名国珍,字庆宋,号子珊,后改字志三,号蛰庐,别名皋牢子,祖籍乐清斗山,瑞安人,但常自称“乐清陈虬”。自幼勤奋好学,使酒负气,习拳棒,善泅水。多次赴省乡试,都未录取,便致力研究医学。26岁出议方药,立医案,为人治病。30岁著《蛰庐诊录》,提供了辨证施治、解决疑难疾病的范例,医名甚著。
31岁结求志社,和同社许启畴、金鸣昌、陈黻宸等道古谈今,商榷学术。33岁撰《治平三议》,有志改革社会制度。次年撰《医院议》,1885年利济医院建成,在院内创设医学堂,以所撰《利济教经》等为教科书。利济医院为全国最早的中医院之一,利济医学堂为全国最早的中医专科学校之一,《利济教经》为全国最早的自编新式教科书之一。
光绪十五年(1889),39岁时考中末名举人,次年人都会试不第,归途谒山东巡抚张曜,上 书条陈八事,第一条是“创设方院以通下情”,提出采用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度的倡议。十九年,出版《治平通议》,其中《救时要议》受到社会的重视,湖广总督“见陈氏《通议》而大悦”,梁启超把它列入《西学书目表》。二十一年,在温处道宗源瀚支持下,在温州府城设利济医院分院和分院学堂,次年冬又设利济学堂报馆,自任主编,二十三年,向全国发行《利济学堂报》,并应杭州《经世报》聘,兼任主笔,先后在两报上发表《心战》、《经世报叙》、《迁都》、《分镇》等政论多篇,积极鼓吹救国自强,次年在北京列名京城报国会,为首提出成立保浙公会公呈。
戊戌政变后,《利济学堂报》和学堂的原先亏空加剧了利济医院的债务,学堂-关门,其本人也有“康(有为)党”之称,以致一度-出走上海。二十七年,发行“利济医院股份票”,自己独力承办府城利济医院。二十九年,在府城开办新字瓯文学堂,以《新字瓯文七音铎》作为教材,推行拼音化文字改革,终因贫病交迫,心力耗竭,于三十年元旦逝世,享年53岁。毕生著述宏富,惜遗稿长期缺乏整理,散佚殆尽。1992年才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陈虬集》(胡珠生辑注),其主要医学著作《瘟疫霍乱答问》则被辑入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医学大成》(曹炳章主编)第17册。
展开全文
标签: 温州 乐清市
输入文字:
上一组:陈一球 [公元1601年-1654年]
下一组:瞿振汉 [公元1808年-1855年]
相关信息
傅范初 [公元1867年-1912年]

傅范初(1867—1912),字公羽,号曲溪,德清人。9岁能文,13岁进国学,毕业于同文馆。好欧洲物理、化学,著有《算学进阶》、《算学源流考》、《电化理解》、《地理杂志》等书。清光绪十六年(1890),考取会典馆绘图处誊录,著,傅范初,傅范初,傅范初简介,德清人物

徐曼仙 [公元1862年-1912年]

徐曼仙(1862?—1912?),女,名畹兰,字曼仙,德清人。少喜诗词,10多岁时写“牡丹纵属群芳冠,终逊东篱气节高”诗句,深得时人赞赏。后嫁湖州赵世昌,夫早逝,上敬公婆,中睦妯娌,下抚幼子,在困境中,孜孜研读《红楼梦》,著有,徐曼仙,徐曼仙,徐曼仙简介,德清人物

蔡汇沧 [公元1841年-1907年]

蔡汇沧(1841—1907),字二源,德清人。少时曾赴广东,见异族势力涌入,慨叹道:“十几年后,若不通晓外国的语言文字,就不能有所作为”,便专心攻学英语。清同治五年(1866),任赣榆县令,旋补柘林(今广东饶平东南)通判,有政,蔡汇沧,蔡汇沧,蔡汇沧简介,德清人物

傅云龙 [?-1901年]

傅云龙(?—1901),字懋元,号醒夫,德清尚博(今德清钟管镇尚坝村)人。幼年好学,12岁即通经书。及长,喜研兵书。清同治年间(1862—1874)入京,历任兵部武选司、车驾司主事、郎中。光绪七年(1881),任《顺天府志》分,傅云龙,傅云龙,傅云龙简介,德清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