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名人 > 河南名人

王宽

时间:2021-09-22 分类: 河南 查看: 474

王宽,男,汉族,1942年8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郑州市豫剧团原团长。
君子抱义,大爱至慈。王宽和妻子以微薄的退休工资,先后收养5个孤儿。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生活和学习,他以病弱之躯,放下“名角”身份,到茶楼“献唱”7年,努力挣钱把孩子们抚养成人。
几十年艺术生涯中,王宽和妻子王淑荣捧回100多个奖项,被誉为“中原老戏骨”。1999年1月,夫妻俩回淮阳老家时遇到8岁的袁钱粮。袁钱粮父亲早逝、母亲远嫁,和爷爷奶奶靠救济度日。从此,他们就开始资助这个苦孩子。后来他们又相继资助了4个孩子。
刚开始,王宽夫妇都是按时给孩子们寄去生活费,经常买生活用品去看望他们,每逢假期则把他们接到郑州居住。2002年,由于孩子们相依为命的亲人相继去世,夫妇俩决定把孩子们接到郑州一起生活。虽然,那时他们身边还有患病的外孙需要照顾,但还是义无反顾地把5个孩子先后接到家里,组成一个特殊的大家庭。
三居室的房子住8口人,空间狭窄。6个孩子都在长身体,开销猛增。夫妇俩每月不到3000元的退休金显得捉襟见肘。为让孩子们更好地生活和学习,王宽决定放下艺术家的身段,到茶楼去“献唱”挣钱。一开始,老伴坚决反对:“你是河南豫剧界的名人,怎能出去卖唱!再说,你患有冠心病和关节炎,你的身体也吃不消呀!”后来家里开销的“窟窿”越来越大,王淑荣无奈答应丈夫,甚至陪同王宽一同去茶楼唱戏。为了孩子们,老艺术家王宽愿意“舍名”,也愿意“舍命”,甘愿到茶楼献唱,随叫随到,有时甚至熬通宵,六七个茶楼来回跑。如今,几个孩子先后学成参加工作。孩子们说:“爷爷好事做了一辈子,我们要像爷爷一样,把助人为乐的精神传承下去。”
除了抚养几个孩子,王宽夫妇还在家乡开办艺校,教留守儿童一技之长。为灾区募捐、各类义演、爱心助学等活动中,也总有他们的身影。十几年来,他们累计为慈善事业投入150余万元。
王宽当选“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荣登“中国好人榜”,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
展开全文
标签: 当代 郑州市 中原区
输入文字:
上一组:贾致钢
下一组:王苏红
相关信息
张化一 [公元1912年-2006年,开国大校]

张化一,1912年6月出生,河南省郾城县人。原名张高甫。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一)1931年,张化一参加宁都起义后被编入红军。历任红军团卫生队队长、军团医院所,张化一,开国大校,,张化一简介,郾城区人物

梁冠英 [公元1895年-1968年,民国时期西北军将领]

梁冠英(1895—1968),河南郾城人,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三期毕业。1913年投入西北军冯玉祥部当兵,1925年任国民军第1军2师5旅旅长,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第1方面军第3军1师师长,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10,梁冠英,民国时期西北军将领,,梁冠英简介,郾城区人物

李曾志 [公元1894年-1942年,抗日名将]

在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县城西十公里的化身台寺旁,有一座高大的墓冢,那里安葬着国军一位师长,他是真正的抗日英雄,青天白日勋章获得者,抗战时期国民军68军143师少将师长李曾志。著名的冯玉祥郾城招兵,成就了吉鸿昌、梁关英、田金凯等著名,李曾志,抗日名将,,李曾志简介,郾城区人物

李文

李文,1922年生,原名李炳华,河南省郾城县人。1937年冬参加中共郾城县委秘密组建的巡回话剧团,开展抗日救国活动。1938年10月入三原县安吴堡青年训练班学习。194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晋察冀军区第二军分区“七月剧社,李文,李文,李文简介,郾城区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