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名人 > 广东名人

李焕燊 [公元1902年-1998年]

时间:2021-09-21 分类: 广东 查看: 288

李焕燊(1902~1998年),又名颖吾,生于阳江直隶厅阳江城(今江城区太傅街道)三铺街一个小商之家。因父病,立志学医,济世利民。在县立高小毕业后,考入广州私立光华医学专门学校。毕业后,返阳江城太傅路设泽群(其父名)医社。后任广州私立光华医学院(前身光华医学专门学校)药理学教授,并从事编著工作。
民国19年(1930年),民国政府卫生部集全国专家编写第一部《中华药典》,初稿编成,征集意见。李发现该书错误达数十处,便以充分的论据提出修补意见,深受卫生部赞许,被聘至南京任《中华药典》复审委员。后因父病重,辞职返家料理,同时协助创办书年社医社,赠医施药。曾任县长李伯振拨款开办的阳江县立医所主任,同时研究中医,培养中医人才,主张中西医结合。民国24年,李伯振以公费派他赴德留学,获肠虫学医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中提出的用-治姜片虫病的医学理论,治疗效果至50年代终为世界医学界所公认。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归国,在江城执业。
抗日战争期间,天花、霍乱等烈性传染病在阳江流行,死人很多。他不遗余力推广种牛痘以预防天花、用新方法防治霍乱,为邑人称颂。按照他的治疗方法,霍乱病者治愈率达50%,为全省最高,受到省卫生厅的嘉奖。
抗日战争胜利后,复办广州光华医学院,聘李焕燊为教务长、代理院长。任职四年间,把光华医学院办成华南地区颇具规模的医学院之一。他在学院主讲病理学,还经常参加广州市医学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著有《李氏疗学》一书,对当时医学界颇有影响。他对扶掖阳江的医学人才,特别重视。光华复校后,招入并培养成才的阳江籍学生就有20多人。
民国38年,李焕燊离职迁居香港,不久又转往台湾定居。此后,继续深研中西医学。曾任台湾地区国防医科学院教授、“总统”医务顾问、-考试委员等职务。50年代,主持台湾中国医药研究所。1960年2月,选辑所著出版论文集《医药论丛》,1976年再版,对医学多有卓见。
展开全文
标签: 当代 阳江市 城区江城区
输入文字:
上一组:陈炳霈 [公元1901年-1959年]
下一组:李梅国
相关信息
桑岭

桑岭男,汉族,1981年2月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国家卫健委抗击新冠肺炎专家救援队成员。作为钟南山院士团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核心成员之一、广东支援湖北的第一名医生,毅然奔,桑岭,桑岭,桑岭简介,越秀区人物

许衡 [公元1910年-1990年]

许衡(1910~1990),不到10岁,便人厨当杂工,先后随胳怀、区恩、毕桂等名厨学艺。21岁,便当师傅,先后在陆羽居、八景、新奇亭、南国、矿泉宾馆等店主理厨政。他在从事厨艺工作的过程中,一方面研究烹饪技艺,一方面自学文化。5,许衡,许衡,许衡简介,越秀区人物

萨旭云 [公元1900年-1943年]

萨旭云(1900~1943),回族,原名汝,参加革命后,改为旭云、薛南。家住小北马庄(今属越秀区)。萨的家境清贫,只读过3年书,随父母种植瓜菜,并在小北直街设摊摆卖,以维持全家生活。萨旭云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加人广州市瓜菜工,萨旭云,回族,萨旭云简介,越秀区人物

郭梅峰 [公元1879年-1970年]

郭梅峰(1879~1970),别名芬,原籍江西省新城,祖辈于清同治年间来广州定居。其祖父和父亲俱行医。父亲郭慎初常言“富贵非吾愿,欲求济世,必须行医”,遂将医学心得传授于梅峰,并令梅峰拜师于张惠农老医师门下。郭梅峰刻苦钻研仲景,郭梅峰,郭梅峰,郭梅峰简介,越秀区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