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名人 > 广东名人

张炎元 [公元1904年-2005年,民国陆军中将]

时间:2021-09-21 分类: 广东 查看: 357

张炎元(1904—2005),字炳华,广东梅县人,黄埔军校第二期毕业,后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后又入庐山中央军官训练团将官班、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二期毕业,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中国国民党情报局局长,1952年赴台湾。
人物生平
张炎元,1925年秋任国民革命军海军安北舰党代表。
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师七十七团副团长。曾加入共产党,后与组织失去联系。
1927年春被保送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同年冬离开苏联,避居港澳。
1928年夏赴印尼爪哇,先后在林氏店铺当店员,华侨补习学校教员。后来还写了一本回忆录,叫《爪哇三年》。
1929年任加拉汉中华学校教员。
1930年回国,往黄埔同学会登记,参与复兴社的早期组创活动。"军统"的前身,为"中华民族复兴社"(简称"复兴社",有人称其为"蓝衣社")的特务处。特务处的前身则为军事委员会密查组。是由戴笠、张炎元、王天木、黄雍、周伟龙、徐亮、马策、胡天秋、郑锡麟、梁干乔等十人开始搞起来的,在军统内部称它为"十人团"也称“军统十兄弟”。
1932年4月成为复兴社骨干之一,任华南区情报站长,华北办事处行动组长、副主任。
1933年福建事变爆发时,戴笠已先期派张炎元秘密将厦门警备司令黄强和十九路军补充师的旅长赵一肩、司徒非等将领全部收买过来。
1934年12月,复兴社北平站站长陈恭澍因绑架刘兆南一案东窗事发,弃职潜逃,其余的人几乎都被抓了起来,北平站几乎瘫痪。张炎元临危受命,被派到北平接任。
1936年6月,两广事变爆发,时任中国国民党-政训处处长的梁干乔被派回老家搞策反,张炎元将北平站站长职务交给了刚刚从特务处书记长位置上卸任的李果湛,回到南京接替了梁干乔。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央-政训处长。军事委员会西南运输处副处长兼警卫稽查室主任,中美合作运输处长,运输统制局监察处处长。
1943年2月10日授陆军少将。
1945年任公路总局副局长。
1946年6月改任南京国民政府国防部第二厅第一处处长。
1946年10月任国防部第二厅副厅长。
1947年随黄镇球返粤任广东保安副司令兼保密局(军统局改称保密局)广州站站长。
1948年12月2日,从广州专程飞抵汕头,在汕头市政府礼堂,开五区警政会议,各市、县首脑参加。会议强调提高“剿匪”意识,彻底实施查户口,开展冬防工作。而后借助汕头的无线电话机,频频约谈各部队的营、团长,甜言密语,封官许愿,极尽拉拢之能事。在其分化下,部分坚持立场的中国国民党军官带走七个连的士兵,脱离起义部队。
1949年到香港。
1950年在香港被郑介民任命为保密局东南执行部组织部长兼“粤东区-救国军”总指挥。
1952年2月赴台湾,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第六组(心理作战组)主任。
1955年3月1日,“国防部保密局”改为“国防部情报局”,专门负责对大陆的破坏活动。由于毛人凤向蒋氏父子建议,原中统对中共搞破坏的特工组织,包括原设港、澳和大陆从事特务活动的人员和组织,全部移交给“国防部情报局”。毛人凤患肝癌住院,宋美龄受蒋介石委托探望,后送美国治疗,医治无效回到台湾后病逝。毛人凤生前推荐张炎元接任情报局长,张炎元也是军统早期骨干,经蒋介石同意,继毛人凤为“国防部”情报局局长。
1956年10月授陆军中将,任国防部情报局中将局长。
1957年10月在中国国民党“八大”上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兼任情报局局长。
1960年调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第二组(敌后党务组)主任,由叶翔之接任情报局长。
1961年改任中国国民党海外工作统一委员会秘书长
1963年11月免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职务。
1969年3月在中国国民党“十大”上被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1970年兼任“中越文化经济协会”常务理事。
1971年当选中国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台湾足球协会主任委员。
1976年11月在中国国民党“十一大”上被选为中央评议委员。
1981年3月在中国国民党“十二大”上被选为中央评议委员。
1992年委托侄孙女张伶返故乡,参加大坪镇程风中学建校45周年纪念活动,并捐款建教学楼,亲函同意受聘任程风中学名誉董事长。
2005年8月13日在台湾病逝,终年101岁。
张炎元生平著有《天涯流浪歌》、《爪哇三年》等。
展开全文
标签: 当代 梅州市 梅县区
输入文字:
上一组:李铁军 [公元1904年-2002年,国民革命军中将]
下一组:邹致祥 [公元1922年-1991年]
相关信息
桑岭

桑岭男,汉族,1981年2月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国家卫健委抗击新冠肺炎专家救援队成员。作为钟南山院士团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核心成员之一、广东支援湖北的第一名医生,毅然奔,桑岭,桑岭,桑岭简介,越秀区人物

许衡 [公元1910年-1990年]

许衡(1910~1990),不到10岁,便人厨当杂工,先后随胳怀、区恩、毕桂等名厨学艺。21岁,便当师傅,先后在陆羽居、八景、新奇亭、南国、矿泉宾馆等店主理厨政。他在从事厨艺工作的过程中,一方面研究烹饪技艺,一方面自学文化。5,许衡,许衡,许衡简介,越秀区人物

萨旭云 [公元1900年-1943年]

萨旭云(1900~1943),回族,原名汝,参加革命后,改为旭云、薛南。家住小北马庄(今属越秀区)。萨的家境清贫,只读过3年书,随父母种植瓜菜,并在小北直街设摊摆卖,以维持全家生活。萨旭云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加人广州市瓜菜工,萨旭云,回族,萨旭云简介,越秀区人物

郭梅峰 [公元1879年-1970年]

郭梅峰(1879~1970),别名芬,原籍江西省新城,祖辈于清同治年间来广州定居。其祖父和父亲俱行医。父亲郭慎初常言“富贵非吾愿,欲求济世,必须行医”,遂将医学心得传授于梅峰,并令梅峰拜师于张惠农老医师门下。郭梅峰刻苦钻研仲景,郭梅峰,郭梅峰,郭梅峰简介,越秀区人物